手机版

晋快评|别让民生需求败给“建而不用”

在黑龙江绥化市,一座投资3600余万元的东城客运站矗立在北林区太平街近十年,却从未迎来一位旅客。站内,成排的座椅仍覆盖着塑料包装布;站外,墙面剥落、玻璃碎裂,停车场沦为私家车“歇脚处”。一街之隔,老客运站蜗居在破旧门面房中,乘客挤在墙皮脱落的候车厅,安检设施形同虚设。

这样“建而不用”的怪象并非孤例。内蒙古乌海市耗资2亿的客运枢纽建成三年未售出一张票;江西南昌市投资3.5亿的汽车博物馆,建成两年多却迟迟未能开馆。这些冰冷数字背后,是公共财政的巨额浪费与民生期待的落空。

追根溯源,此类问题的症结在于项目全流程管理的失衡。前期决策时,一些地方只盯着“填补空白”“提升城市形象”的短期目标,对区域人口流动趋势、群众出行需求、后期运营成本等关键问题缺乏深入调研;建设阶段,抢工期、赶速度成为优先选项,却忽视了与周边配套设施的衔接;到了运营环节,更是因责任主体模糊、运营方案缺失等让建成的项目陷入无人管的困境,最终沦为“晒太阳工程”。

工程项目“重建设轻运营”,浪费的不仅是财政资金,更是政府的公信力。巨额投资未能转化为实际效益,公共资源被闲置,长此以往,群众对政府决策的信任将大打折扣。

要打破“建而不用”的困局,关键在于全流程精细化管理。决策时,通过多方论证确保项目必要且可持续;建设中,同步推进配套与运营筹备;运营时,明确主体并引入专业力量,以此实现项目的高效利用。还要健全工程项目的问责体系,对在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出现的失职渎职、推诿扯皮等行为进行严肃问责,从根本上遏制“为建而建”的冲动,让每一项工程都能成为惠及民生、推动发展的好工程。

一个民生建设项目的根本追求,从来不是规模有多宏大、投资有多大,而是能否真正解决民众的急难愁盼,能否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与温暖。只有将每一分财政资金都用在服务民生的刀刃上,让项目都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才能避免资源浪费,提升政府公信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来源:黄河新闻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