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小记者妙笔生花书写新篇章

由辽沈晚报联手沈阳市团校(沈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共同举办的“璞石杯”青少年主题征文活动暨辽沈晚报校园小记者主题征文活动,已经接近尾声。本周起,同学们已经可以通过报名平台查询自己作品的评审结果。

同时,我们也在回顾此次征文活动中,继续分享小记者们的精彩文章,看一看他们是如何妙笔生花,书写出自己眼中那些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是如何融合创新的。

科技与文化的奇妙之旅

东北英才学校三年八班 张恩睿

夏天迈着轻盈的步伐来了,大地仿佛被施了魔法,处处繁花似锦,美不胜收。在这如诗如画的季节里,我惊喜地发现科技与传统文化正展开一场奇妙而精彩的“对话”。

往昔,众多古老的传说,精美的画作,宛如深闺中的佳人,静静地珍藏在博物馆的“深闺”之中,我们难得一见。然而,如今借助电脑与手机,这些古老的瑰宝能够被拍成照片,录制成视频。在网络的海洋中,仿佛被赋予了灵动的生命,仿佛随时都会从画中走出,与我们畅谈古今。

传统文化也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比如风筝,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科学家们却从它身上汲取灵感,发明了功能强大的无人机,不仅能帮我们拍摄出令人惊叹的美景,还能在快递领域大显身手。

再比如算盘,它是人们进行计算的得力助手。如今,虽然计算机己经成为计算领域的“超级明星”,但算盘蕴含的独特计算方法,对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科技与传统文化恰似一对亲密无间的好朋友,相互扶持。科技为传统文化披上了绚丽的现代外衣,让它焕发出新的魅力;传统文化则像蕴藏着无尽宝藏的智慧宝库,为科技的创新发展指引方向。我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它们能为我们带来更多惊喜与美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科技为笔 文化为墨

省实验阳光小学五年十二班 杨羽墨

文化是月光浸染的竹简,科技是晨露折射的棱镜。一个沉淀着五千年的呼吸,一个编织着未来的星轨。它们不是对立的两岸,而是同一条河流里相拥的浪花,推着文明之舟驶向更辽阔的海洋。

汉字在龟壳上刻下第一个笔画时,就藏着对永恒的渴望。如今,数字代码将篆书的曲线存入云端,让古老的文字在电子海洋里长出会发光的枝干。这不是替代,而是给文字插上翅膀,让仓颉的智慧飞越时空之墙。

二十四节气的歌谣还在字典里旋转着,气象卫星已画出更精密的季节年轮。当北斗七星的位置变成导航系统的数据,我们依然在测量日影——用传感器续着周公测景的仪式,用算法守护着农耕文明的脉搏。

博物馆的玻璃不是隔断古今的墙,而是让青铜器与全息投影对话的镜子。3D扫描仪轻抚陶罐的裂纹时,那些被岁月模糊的图腾,正在虚拟世界里重新绽放色彩。科技不是砂纸,而是能让历史露出微笑的放大镜。

传统文化是永不熄灭的火种,现代科技是传递光明的灯。当我们用光纤编织“诗经”的韵律,用人工智能解析“周易”的密码时,就会明白:科技与文化融在一起,才会创造出美好的明天!

本报记者 高鹏采写整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