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独家】
(记者 吴阳 孙志文 宁冠宇)
“虽然还活着,但我已经安排好了身后事。”
因双侧膝关节退行性病变合并右臂关节炎,家住市南区徐州路的85岁老人刘杰,已近六年未曾踏出家门。肌肉严重萎缩、十余次跌倒……家中的沙发和床,成为她待得最久的地方。长年卧病给家属带来不小的照护压力,原本幸福的家庭,也因“一人失能”导致“全家失衡”。
随着青岛市“幸福敲门”老年人关爱行动的实施,刘杰一家的生活迎来转机。

2025年2月,香港中路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的志愿者“红马甲”敲开刘杰家门,带来了“政府补贴后每次自费10到20元,康复师上门接送到社区康复”的好消息。工作人员上门评估刘杰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后,依托“自立支援”康复理念和专业设备,为她量身定制了康复计划。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刘杰加入了康复队伍。
经过两个月系统康复,刘杰的膝关节疼痛基本消除,从寸步难行到能持杖独立行走,右臂也由无法抬举到活动自如。“我要继续努力,以后能自己走到菜市场买菜就好了!”刘杰说。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
“腿脚不好,有六年没下过楼了。”刘杰坐在窗边的轮椅上,望着楼下行人,眼神里满是羡慕。双侧膝关节退行性病变合并右臂关节炎,将她困在家中近六年。“穿衣服、洗澡都得靠家人,那时候真觉得活着没意思。”刘杰说。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为了照料无法行动的母亲,女儿王冰退休后便和家人们一起担起了责任。
“端水、喂药这些活儿归我。”王冰边揉着母亲僵硬的膝盖边说。最让她揪心的是,长年困守在家,母亲情绪日渐低落,家里的欢声笑语也少了。
“红马甲”上门带来转机
2025年2月,转机终于到来。作为“失能老年人社区康复”项目的指定机构,香港中路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专业团队主动上门。他们详细评估了刘杰的身体状况和生活习惯,依托先进的“自立支援”康复理念和专业设备,为她量身定制了康复计划,并清晰介绍了政府补贴政策——“在家门口享专业康复,每次只需自付10-20元!”
这实实在在的利好,让刘杰和家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点燃了希望。
下楼难题如何破?面对六层高楼,康复师用爬楼机轻松化解。“阿姨放心,咱这设备稳当着呢!”一句拍着胸脯的保证,让刘杰安心踏出了困守六年的家门。

在中心,康复专家团队为刘杰制定了每周三次的“身心重塑”计划:先以中医针灸缓解膝关节疼痛,再用国际先进的康复训练逐步恢复身体机能。康复师们更化身“情感树洞”,用温暖鼓励滋养着她的信心。
渐渐地,希望生根发芽。刘杰不仅主动加入“老年康复活力团课”,更以自身经历成为课堂上的“励志导师”。她用那颤抖却无比坚定的双手,为新学员示范动作,也成了这项惠民康复服务最生动的“活广告”。
织密家门口的幸福网
改变在两个月后悄然发生:原本无法抬起的右臂能端起水杯了,膝关节疼痛问题基本已消除,借助拐杖可以自己上下楼,穿衣、洗漱等事情也可以自己完成。
但最让王冰欣喜的,是母亲由内而外的“新生”。“面色红润了,胃口好了,人也精神了。”王冰说,更重要的是,母亲眼里有了光,久违的阳光重新洒在了她的生活中。

“以前天天琢磨怎么不拖累儿女,现在敢想买菜做饭的事了。”刘杰说着,颤巍巍地给新学员示范抬腿动作。而陪伴母亲康复的这段路,也让王冰找到了退休后闪亮的坐标——成为“银龄守护者”队伍中的一员,将这份家门口重燃的希望,传递给更多像母亲一样的老人。
这样的故事正在青岛的更多角落发生。截至2025年6月,青岛市民政局已建成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34个,村(社区)养老服务站1300余处,打造30处社区嵌入式失智老年人照护中心。聚焦失能失智老年人急难愁盼,以精准的政策补贴、专业的社区康复、便捷的设施保障,织密家门口的“15分钟养老幸福网”,让失能(失智)老人重拾生活尊严,让亲情陪伴不再因照护难题而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