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掌上长沙5月10日讯(全媒体记者 徐媛 通讯员 周馨怡)近日,“女生晒照被网友看出血管瘤”的话题冲上社交平台热搜,引发网友热议。该重庆女生将用手电筒照手的照片发上网络,在网友提醒下发现海绵状血管瘤,及时就医避免了严重风险。一个随手拍的手电筒光影,竟成为了健康问题的线索。今日,湖南妇女儿童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医护人员提醒,另一种与血管有关的健康隐患也在年轻人群体中值得警惕,那就是颈动脉斑块问题。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体检中查出颈动脉斑块——这种曾被认为是“老年病”的血管问题,正悄然侵袭30至40岁人群。数据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超过40%,60岁后,几乎100%会长颈动脉斑块,而长期熬夜、高油高盐饮食、久坐等不良生活习惯,让血管“老化”进程大幅提前。颈动脉是大脑供血的“生命线”,一旦斑块破裂或堵塞,中风风险将成倍增加。
如果把血管比作一条输送血液的“高速公路”,颈动脉斑块就像是道路上堆积的“路障”。体检时,超声报告若显示“内膜增厚”“斑块形成”或“狭窄率>50%”,便是血管发出的预警信号。
颈动脉斑块最危险之处在于其“沉默性”: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但危害却可能致命。斑块并非一成不变,根据稳定性可以分为两类: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其中不稳定斑块极易破裂,是中风的关键导火索。
当斑块表面的纤维帽因血流冲击或炎症加剧而破损时,内部的脂质核心会暴露在血液中,迅速激活血小板形成血栓。这些血栓可能被血流冲入脑部,堵塞直径较小的脑血管,导致突发性脑梗死。数据显示,约30%的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斑块直接相关,致残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
斑块突入血管腔会形成血流“减速带”。当斑块导致颈动脉狭窄超过50%时,大脑供血效率显著下降。患者可能出现反复头晕、短暂性视物模糊或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严重时甚至诱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表现为突发单侧肢体麻木、言语不清,这些症状通常在24小时内消失,却是脑梗死的“前哨信号”。
此外,颈动脉斑块还是全身血管健康的“晴雨表”。作为人体最表浅的大动脉之一,颈动脉的病变往往提示心脏冠状动脉、肾动脉或下肢动脉也存在粥样硬化风险。临床统计发现,颈动脉斑块患者并发冠心病的概率是普通人群的2至3倍。更隐蔽的危害在于,斑块慢性进展可能导致血管壁弹性丧失,最终发展为不可逆的动脉硬化。
医生建议,为避免该病风险,可每年进行一次颈动脉超声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斑块。发现有斑块也不要过度紧张焦虑,遵循医嘱定期复查,监测斑块的大小和稳定性,对于比较严重的情况应及时进行治疗。
相关链接:
怎么预防颈动脉斑块?
1.改善生活方式:日常饮食需遵守“低盐、低脂、高纤维”原则,减少腌制食品、加工肉类和高糖饮料的摄入;坚持适当的锻炼。此外,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能降低血管内皮损伤风险。
2.控制体重: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会加剧胰岛素抵抗和慢性炎症,加速斑块形成。对于超重人群,可通过饮食控制(如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增加蛋白质摄入)和运动结合的方式,以每周减重0.5至1公斤为目标,避免极端节食导致的代谢紊乱。
3.改善高血压、高血糖:对于已经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患者来说,需要控制血压、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