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两条节水路 巧解生态题

吴忠市利通区的玉米地里,滴灌管正均匀地喷洒着水雾,农民在手机上轻轻点击就能控制阀门。100多公里外,盐池县内的再生水正通过管网流向工厂、灌区和生态湖泊。

9月10日,站在利通区高闸镇的田埂上,眼前是一片绿意盎然的玉米地,滴灌管如同精准的静脉网络,将每一滴水输送到作物根部。

“现在浇地不用守着渠口等水,手机上点几下就能控制阀门。”高闸镇民鑫合作社理事长梅南薇话语中透着轻松。

利通区现代化灌区信息中心。

2022年,利通区创新引入“水物业”模式——以乡镇为单位成立农业灌溉服务合作社,聘请村民当灌水员,负责灌溉用水调度、水费收缴、渠道巡护。

“过去是政府管水,现在是群众治水。”高闸镇灌水员徐宝感受到了明显变化:“村民用水有问题直接找我,矛盾少了,效率高了!现在节水还有奖励,大家种庄稼变得越来越积极了。”

这种改变始于一份“问题清单”。2021年12月,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宁夏反馈问题:利通区承诺的1.8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未建成。

这一纸通报,敲醒了利通区的“水忧患”。面对挑战,利通区建立了“四水四定”市区两级联系协调机制,让原本多头管理的水资源工作实现“合流”。

“我们创新制定了水资源管理‘1+15’系列文件,将用水总量、水体质量、生态流量等关键指标与‘城、地、人、产’发展紧密配套衔接。”利通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农业是用水大户,利通区以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为抓手,引进宁夏水发利通现代农业供水公司等5家社会资本共同组建的一家农业灌溉项目公司,建立“投、融、建、管、服”一体化服务模式,为利通区灌区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强力驱动。

利通区现代化灌区模型图。

当利通区通过水权交易激活节水动力时,盐池县则选择了另一条路径。

盐池县北临毛乌素沙地,南靠黄土丘陵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仅254毫米且分布不均,蒸发量高达2100毫米。人均水资源424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的1/5,属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并存地区。

面对这一严峻现实,盐池县谋划实施再生水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全面推进深度节水控水工作。以再生水管网为经络,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对再生水厂进行提标改造,建设完善配套设施。

饮马湖水系景观的升级也显著提升了长城关景区的观赏价值。

“我们以城市污水处理厂、中水厂、饮马湖、德胜墩水库为节点,系统建设完善再生水利用设施,实现城市污水零排放。全县深入推进生活、生产、生态三水融合,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幅提升。”盐池县水务局水政水资源管理办公室主任刘志成介绍,目前,全县46.8万亩灌区高效节灌全覆盖,扬黄灌区干支渠测控计量率达到100%,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城市再生水利用率提升至80%以上。

水,这一生命之源,在改革与创新的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利通区通过水权改革,实现了从“问题清单”到“示范样板”的蝶变,年均节水3100万立方米;盐池县则通过再生水利用体系建设,打造了集生态、旅游、休闲、水资源综合利用为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区。从政策创新到机制改革,从技术引进到设施完善,两地以不同路径共同演绎了水文章的精彩篇章,为宁夏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了鲜活样本。

(宁夏日报记者 李昊斌 李宏亮 文/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