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人物多面性与形象确立——从《追问》等谈开去

他的小说《依偎》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出版,他的绘画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他的纪实文学作品《追问》长居全国图书畅销榜十强……他就是被称为中国当代“现象级作家”的江苏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丁捷。

5月10日,丁捷应邀来到奔流文学院第21期作家研修班的现场,为全体学员上了一场生动的文学课。

丁捷从儒家“人之初,性本善”谈到西方的“人性本恶”论,从哲学层面、理论层面深入浅出地论证了人物多面性的必然性和复杂性,从而让大家充分认识到现实世界中人性的复杂以及文学作品中经典的人物形象。

在谈到文化人格对人本的加持与冲突时,丁捷以德国的弹簧门法规、强制阅读为例,论证了从法规到习性再到文化加持优化进而达到文化人格形成的过程,进一步说明了好的法规促成了好的习性的养成,好的习性又会上升为好的文化人格。

马克思曾赞扬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小说家,认为“他们在自己的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 、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丁捷认为“作家对社会的观察、思考,对人的认识,让作家变得聪明、敏锐和深刻。历史只是概括的真实,而文学则是具体的真实,细节的真实。就像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借一个孤儿的眼睛让读者看到了当时伦敦工厂的烟囱一天到晚黑烟滚滚,整个伦敦的天空雾气蒙蒙,泰晤士河中漂满垃圾,臭气熏天的情景。”

在谈到文化人格与人本冲突时,丁捷以自己的经历来说明作为一个作家应该如何选择与坚持。2008年,丁捷结束三年的援疆工作回到江苏,他发现周围的人似乎都变了,就跟打了鸡血一样,他则处处显得格格不入,困惑之下他有了更多的思考,于是写了一本《亢奋》。“多年以后,我发现《亢奋》中的那些成功者都走进了《追问》。”

丁捷认为,现实中具有多面性的人物是危险的,缺乏多面性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则是肤浅的。丁捷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死屋手记》为例,强调了在极端环境下,为了生存,人物爆发出的复杂性与多面性。文学是复杂的,如果只是概念化去塑造人,缺乏变化和复杂,那这部作品至少在人物创作这方面一定是薄弱的。

丁捷表示,高大人物在现实与文学中是脆弱的,《追问》中的人物在现实中就有广泛的对应性。在他看来,李存葆的《高山的下花环》虽然形象高大,但是写出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同时也表达了当时社会最真实的一面。

在谈到非虚构文学如何确立人物形象时,丁捷以自己创作的《追问》《三生有幸》《望洋兴叹》等非虚构文学作品为例,总结说,以小人物为主角的非虚构作品更容易取得成功,切入点要小,着眼点要细,这是虚构性文学作品创作的捷径。

《三生有幸》是记录江苏交通事业发展的一部长篇报告文学,在创作这本书时,丁捷完全摒弃了以往这类作品的那种宏大叙事,自己设计问卷,让江苏省交通行业内的人填写,从500份问卷中选择了50个人进行采访。正是这样的独特采访方式,让他挖掘出了宏大题材的细微之处,最美高速女孩的感人故事得以呈现。

在进行非虚构文学作品创作前必须要有采访、占有必要的材料,可以说采访决定成败。丁捷告诫大家,真诚是与采访对象相处的关键;勇敢是采访写作中的利器。只有平等的视角、真诚的态度,才能打动被采访者,让他们敞开心扉,说出你想听到的真实的人生。

结合自己多年的非虚构文学创作经验,丁捷给报告文学写作者讲了掏心窝的话:文学的最高价值是为创作者提供的情绪奉献与喂养,而不是作品发表后的任何结果、荣誉、版税、传世等可有可无的锦上添花,这如同爱情的最大意义不是所谓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对自己不喜欢的题材,要尽量绕开,可以做一两次实践、挑战,但绝对不能再其中开疆拓土,耗费一生;要接受报告文学的时代性、社会性的必然,也接受这类作品的“昙花一现”的宿命。

时代报告杂志社常务副总编郑旺盛在总结丁捷的讲座时称,从他的画作里,我们看到了包容与开放的情怀,他的跨界与破圈,他的坦荡与洒脱。他的文学课也同样彰显着作家独特的鲜明的个性,他对人性的认识也达到了广博而深邃的境界。

“文学的天空无穷无涯,经典的作品独具个性。丁捷书记的文学课从书画入手,从文学入心,从哲学提升,将我们引入深邃而博大的文学世界,让我们在倾听中茅塞顿开,收益良多!”

(作者:董海燕 杨亦文 视频:闫志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