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合肥,创新活力奔涌

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到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低空经济开拓新空间,再到量子通信的实用探索、聚变能源与深空探测的前沿攻关,合肥的创新活力,正从优势领域不断向外扩散、向下扎根、向上突破,迸发澎湃活力。

日前,“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央媒体,以及地方媒体的记者,走进合肥的典型企业与科研院所,探访了解这座城市如何以创新为笔,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智造筑基


在华霆动力的生产车间,自主开发的6轴机器人高度灵活,能在不同工位完成点胶、焊接等多种作业。


“6月9日,我们刚刚获得一项名为‘一种电池模组、电池包及新能源汽车’的国家知识产权局认证专利。”华霆动力总裁王扬说。该公司累计出货动力电池系统已超200万台。

华霆动力生产线。(企业供图)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合肥产业链的完善与升级。


走进江淮与华为共建的尊界超级工厂,“人少机器人多”成为显著特征,1800余台智能机器人协同作业。依托华为iDME工业数据模型引擎技术,该工厂每秒采集30万条数据,可通过大数据持续优化迭代工厂的生产流程与工艺经验。特别是焊装与涂装环节,目前已达到行业最大的数字孪生水平,能为尊界S800等高端车型的品质保驾护航。

尊界超级工厂生产线。(企业供图)

在蔚来汽车新桥F2工厂,“天工”智能制造管理系统、“魔方”车辆存取平台、“飞地”自动装配岛等前沿技术大显身手,将订单交付周期从21天缩短到10至14天。自2022年投产以来,该工厂已下线整车约29万台。


“在合肥,F2工厂具备天然物流优势。”F2工厂负责人殷亮表示,上下游供应商近园区布局,甚至通过连廊直接将座椅、轮胎等运到产线上,有效减少了时间、费用和碳排放等。

蔚来第二先进制造基地内景。(新华社发)

作为全国唯一的“四试点”城市,合肥已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最大、知名品牌最多、发展活力最强、供应链最完整的区域之一。面向未来,合肥目标清晰:力争到2027年,培育2至3家年产50万辆整车企业,新增10家百亿级零部件企业,实现新能源汽车产量超200万辆、集群营收超7000亿元。


“合肥正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平日里,公众大多通过相关整车品牌了解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但实际上,这里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探访后,中国日报记者朱立新如是说。


活力奔涌

产业根基日益稳固,合肥积累的澎湃科技创新势能,正深度渗透千行百业。


在科大讯飞人工智能体验馆,“智医助理”系统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只要输入症状,系统就能进行AI分析并给出辅助诊断。


“在一些偏远地区,AI技术可以有效辅助当地全科医生给患者进行诊疗工作。”科大讯飞品牌市场中心副总经理董斌介绍。

科大讯飞工作人员正在介绍产品。记者 李康佳 摄

作为全球首个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笔试的人工智能系统,截至今年6月,讯飞智医助理已覆盖全国超73000个基层医疗机构,累计提供超10亿次AI辅诊建议,规范病历超3.8亿例,经智医助理系统提醒而修正诊断的有价值病历超175万例。“除了全科诊疗,在心血管内科、儿科、呼吸内科等多个专科临床场景中,讯飞大模型的诊疗能力不断提高。”董斌说。

除了民生应用,创新的浪潮同样进入了文娱内容创作领域。在智象未来,HiDream大模型仅凭文字指令,几分钟内即可生成精美高清视频。这家成立仅两年多的企业,凭借其打造的超百亿级别的智象多模态生成大模型,拥有目前行业中最丰富的多模态版权语料库。如今,合肥已汇聚人工智能上下游企业超千家,2024年产业总营收突破千亿元。

骆岗空中交通运营中心内,装备16支旋翼的载人“空中巴士”平稳起降。这台由合肥合翼航空有限公司运营的航空器,已获全国首批载人类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

合肥城市空中交通枢纽港。记者 杨凤炆 摄

目前,合肥已建成骆岗公园、中心血站、合肥南站等70多个无人航空器垂直起降点,开通医疗配送、轨道巡检等200余条航线。


丰富应用场景强力牵引产业链集聚,全市现已汇聚低空经济相关企业300余家,实现研发、测试、生产到运营的全链条布局。


“未来,合肥将立足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拓展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对接公安、应急、消防等多部门,常态化开展接驳观光、物流配送等飞行任务,让低空经济的发展红利惠及每一个人。”合肥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执行主任程羽表示。


眺望未来

一部普通手机,只需更换一张手机SIM卡并开通量子业务,即可进行无法被窃听的量子加密通话。

“随着公众隐私保护意识的逐步提高,未来量子通信用户规模有望达到数千万级。”中电信量子集团董事长吕品说,量子安全通信已经走向了实用化。

当前,合肥在量子领域成果斐然:挂牌运营全国首个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投产全国首条量子芯片生产线,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与量子信息城际“京沪干线”研发建成,合肥量子城域网开通运行,国产顺磁共振波谱仪实现全球交付100台……目前,合肥已培育集聚量子科技企业91家。

高新区量子大道(云飞路)。张霞 摄(安徽图片网)

“为支持量子产业,合肥陆续出台专项政策,建立‘财政引导+基金矩阵’金融支持体系,拓展‘量子+’应用场景,优化人才服务。2024年,合肥量子产业链营收近14亿元,同比增长21.6%。”合肥市科技局副局长吕波介绍。


量子聚集区向北,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建设现场塔吊林立。这项工程已提前进入总装阶段,数千精密部件正以毫米级精度拼接“托卡马克”装置的“心脏”,计划2030年实现聚变能量产出大于输入的历史性突破。


“我们致力于将可控核聚变技术由科学实验阶段逐步提升至高成熟度的工程实践和商业应用水平。”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董事长严建文介绍,短短两年间,聚变新能已引入多方投资,注册资本增至145亿元。


深空探测实验室里,“月壤3D打印系统”正在将“广寒宫”的构想变成现实。

央媒走进深空探测实验室。记者 李康佳 摄

“‘月壤3D打印系统’是一台可以利用聚光太阳能,将月壤高温熔融制成月壤砖的装置。”深空探测实验室未来院高级工程师、“月壤3D打印系统”技术负责人杨洪伦解释道,这一装置的特点是,仅用月壤作为唯一原材料,不需要从地球携带任何辅料,可以做到真正的原位资源利用,实现用月球的土,建月球的房。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有效激发了创新活力,推动了产业升级。如今,合肥这座城市,不仅持续发力于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更在量子通信、聚变能源、深空探测等前沿领域加速突破,走出了一条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之路。


立足“脚踏实地”,面向“星辰大海”,合肥的创新活力奔涌澎湃。



文字 | 合肥日报-合新闻记者 许露瑶

图片 | 本报资料图

编发 | 全媒体编辑 吴弘

出品 | 合报特稿融媒体工作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