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浅谈成语“平原督邮”和山东德州平原县的故事

#山东加速度#​#德州头条#​#平原县#​

您别看“平原督邮”这四个字现在知道的人不多了,觉得生僻,可它里头藏着的机巧、故事和咱们这块土地那点儿历史渊源,细细品起来,还真有点意思。


这“平原督邮”啊,说白了,就是个给酒取的外号,特指那些味道不咋地、质量次一等的浊酒、劣酒。这事儿得追溯到很久以前,魏晋那时候。


据说当时有位叫桓温的大人物,他手下有个主簿(大概相当于现在的秘书或者办公室主任),别的本事可能大家记不清了,唯独有一条特别厉害:舌头特别灵,善别酒,尤其会品酒。只要是有酒送上来,桓公都会让这位主簿先尝尝,给个评价。


这主簿呢,也挺有意思,他不直接说“这酒好”或“这酒不好”,而是打了个哑谜,用了两个听起来像官名的词儿来打比方:他把好酒叫做“青州从事”,把次酒、劣酒叫做“平原督邮”。


为啥这么叫呢?这里头的门道,就在地名和谐音上了。


“青州从事”里的“青州”,是古代的一个大州,那边有个地方叫“齐郡”。“齐”这个字呢,和咱们人身上的“肚脐眼”的“脐”是同音。意思是说,好的酒(青州从事),酒力强劲绵长,能一路通达脐部(丹田之处),让人浑身舒坦。


那“平原督邮”呢?“平原”指的是当时的平原郡,郡下面有个“鬲县”。“鬲”字,和咱们胸腔、腹部之间的那个“膈”(横膈膜)是同一个音。意思是说,次等的酒、不好的酒(平原督邮),酒力浅薄软弱,只能勉强到达胸腹之间的膈膜那儿,就上不去了,没法带来那种通透酣畅的感觉,可不就差点意思嘛!


您瞧瞧,古人品个酒,都能这么文雅又俏皮,拐着弯儿地用地名和人体部位的谐音来比喻,既形象又留下了话茬儿,让人琢磨,这心思得多巧!


说完了这“平原督邮”是咋来的,咱得掰扯掰扯它和咱们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的关系。


这成语里的“平原”,指的就是古平原郡。这古平原郡的郡治,就在今天咱们平原县西南边儿。而那个用来谐音“膈”的“鬲县”,考证起来,大致在现在德州陵城区那一带。这在古时候,都属于平原郡管辖的地面儿。


所以啊,“平原督邮”这个成语,可是实实在在地把咱们“平原”这个地名给烙进去了,成了汉语文化里一个抹不掉的小印记。虽然说的是酒不行,但能让全国知道这成语的人,都顺便知道了有个地方叫“平原”,这知名度,搁古代估计也挺好使。


后来到了唐朝,平原郡这建制取消了,但“平原”作为县的名字,可是一代代传了下来,一直叫到了今天。所以说,这成语和咱们县,那是根子上的联系。


一个地方能有一个成语直接用了自己的地名,这事儿本身就挺值得说道的。咱们平原县能被这样一个古代的“俏皮话”记录下來,至少说明了几点:


一是咱们这儿历史足够悠久。 要是没点年头,地名哪能随随便便就钻进那些文化人的典故里去呢?这“平原”之名,从秦汉那会儿就开始叫了,底蕴深着呢。


二是咱们这地方,在古代也算是个有名号的地方。 能被拿来做比喻,首先得知晓度够啊。好比现在打个比方,也得用大家都知道的地方,是不是?这说明古平原郡在当时,是有一定知名度的。


三是咱们老祖宗挺豁达,有点自嘲精神。 您想啊,这“平原督邮”可不是啥夸人的好词儿,是形容次等货的。但这名儿就这么传下来了,咱们平原人好像也没谁觉得特别憋屈,非得去掰扯清楚。某种程度上,这也体现了咱平原人的一种实在和通透——是好是赖,都是历史的一部分,都是咱们的根。能博君一笑,或者让人咂摸出点道理,也挺好。


再说了,这成语也从侧面反映了古时候咱们这地方和某种物产(哪怕是比喻里的“次酒”)的关联性,以及可能在交通或信息传递上的某种节点地位(不然怎么会被用来做众所周知的比喻呢?)。


虽然“平原督邮”自个儿不算啥好事儿(指酒不好),但它那个“老搭档”——“青州从事”(指好酒)——可是个正面角色。这一好一坏,一褒一贬,放一块儿,反倒让“平原督邮”这个说法更鲜活、更容易被人记住了。


您看后来清朝李汝珍写的《镜花缘》里,就有“尽是青州从事,那有平原督邮”的句子,大学者梁实秋先生写文章也提过它。这说明啥?说明这成语的生命力还挺顽强,虽然小众,但一直在文化人的圈子里有所传承。


放到今天,咱们再看“平原督邮”,它早就不单单是说酒好酒坏了。咱们甚至可以从中品出点提醒的意味: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得追求“青州从事”那样的真材实料、底蕴深厚,可不能当那“平原督邮”,外面看着 maybe 还行,内里却经不起推敲,一尝就露馅儿,只能糊弄一时。这不也是一种挺正能量的警示嘛?


说起来,“平原督邮”这个成语,就像一口深井,往下挖挖,还真能冒出点咱们平原县的“土味儿”和“精气神”来。


说说历史地理。 咱们平原县,躺在华北大平原的怀抱里,这地名起得真是名副其实——平,一马平川。自古以来,这地方就不是那种关山险阻、易守难攻的兵家必争之地(虽然也有过战事,像王凤楼镇就记载过抗日时期的激战),更多的是粮仓,是通道,是养人的地方。黄河水(古济水也算其支脉或故道)哺育了这片土地,但也带来过水患和变迁。咱们县的历史,就像这大地一样,厚重,一层叠一层。从秦汉的郡县,到今天的平原县,名称几经沿革,但“平原”二字,像根一样扎下了。这“平原督邮”里的“平原”,就是这深厚历史地理积淀的一个小旁证。它告诉你,咱这儿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是有老底子的。


再唠唠人文性格。 这成语,透着股古人的幽默和智慧,拐着弯儿说话,但不刻薄。咱们平原人骨子里,似乎也有点这股劲儿:实在,但不死板;憨厚,但不缺心眼儿。就像那主簿品酒,好赖分得清清楚楚,表达得却巧妙。咱们平原人待人接物,往往也是心里明镜似的,嘴上可能不说透,但行动上绝不亏待人。这种性格,就像这片土地一样,平实,但有自己的韧劲和智慧。


您看现在,咱们县里,无论是王凤楼镇发展工业、农业,努力脱贫致富,还是腰站镇挖掘红色文化、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甚至是村里“第一书记”想办法给留守儿童搞活动、联系大学生来帮扶,都能看到这种不声不响但扎实肯干、面对现实又积极想办法的劲儿。这算不算一种传承?


品品精神正能量。 “平原督邮”本身不是褒义词,但它背后的故事,体现的是一种鉴别力,是追求更好的精神——知道什么是好的(青州从事),什么是次的(平原督邮),并且敢于表达出来。这种求真、求好的心思,自古皆然。


映射到今天,咱们平原县不也在努力追求更好的生活吗?种地要争“粮王”,搞“吨半粮”;招商引资发展经济;重视教育,鼓励学子成才(像最近还有企业助学捐赠活动);挖掘保护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 这都是在追求从“平原督邮”到“青州从事”的蜕变和超越啊!这种不满足于现状,力求上进、发展的心气儿,就是最宝贵的正能量。


而且,咱们能坦然地面对和历史中不那么“光鲜”的关联(比如被用来指代次酒),也是一种自信和豁达。历史就是历史,好的坏的,都是我们来时的路。认清来路,才能更踏实、更清醒地走向前去。


所以啊,您看,“平原督邮”这么个小小的、甚至有点冷的成语,就像一块不起眼的碎瓷片。您要是不经意,可能就把它踢路边了。但要是肯弯腰捡起来,对着光照照,再翻翻脚下的土,没准就能隐约想象出它所属的那件完整瓷器可能的样子,甚至能感觉到当年捏塑它、烧造它、使用它、最后又不小心打碎它的那些人的些许温度。


它连着我们脚下这片叫“平原”的土地千年以前的名字,告诉我们这里很早就在国家的版图上有了位置,并且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参与了文化的塑造——哪怕只是贡献了一个略带自嘲色彩的比喻。


它更像一个老邻居,喝着也许算不上顶好的酒,咂摸着生活的滋味,然后俏皮又精准地吐出几个字,就把这滋味定格成了千年不散的故事。咱们平原县,就是这么个有故事的地方。故事里有平川沃野,也有烽火硝烟(如胡家窑村的战斗);有老辈的坚韧,也有新一辈的奋斗(如优秀学子志在回报家乡);可能没有那么多惊天动地的传奇,但每一步都走得实实在在。


这“平原督邮”的滋味,初品是酒,再品是历史,细品之下,或许就是咱们平原人自己——懂得鉴别,懂得自嘲,更懂得埋头耕耘,把日子过得像脚下的土地一样,越来越实在,越来越有奔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