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月饼节设工艺体验区,让游客亲手制作豆沙饼”“线上推广要提前,9月初就预热直播”“发起‘最美团圆照’征集,用话题带动销量,把豆沙饼做成情感载体……”8月20日上午,在连州市星子镇临街的豆沙饼协会小楼里,14名三级人大代表、协(商)会代表与电商团队围坐一堂,热烈商讨2025年月饼文化节的策划方案。
这里不仅是一处议事场所,更是一个将民主履职与产业振兴深度融合的创新平台。星子镇近年创新构建“三级代表+”民主协商机制,通过豆沙饼协会人大代表联系点“一楼议事、二楼带货”的复合运营模式,把民主实践真正嵌入产业链条中。这一机制成功培育出年产值达2.3亿元的特色产业,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生动实践写下鲜明注脚。
●南方日报记者 黄津 通讯员 周小丽
议事厅里结产业硕果
星子豆沙月饼是当地的一道独特美食,不仅畅销连州及周边地区,连新加坡、香港和珠三角亦有不少人专门托人前来订购。
为擦亮豆沙月饼的招牌和提升价值,2024年10月,星子镇人大在豆沙饼协会首创“14+13”政企协同矩阵——14名三级人大代表与13名行业代表组成攻坚团队,打造“人大代表牵头、协会搭台、企业带动、群众参与”的联动体系,并在协会驻地创新设置两层功能空间:
一楼“民意枢纽”。产业发展议事厅与接待窗口构建互动平台,实现诉求“零距离”收集、问题“加速度”解决。目前,该平台已累计协商解决原料供应、物流优化等23件产业诉求,落实率达92%。
二楼“数字窗口”。这是人大代表助农直播基地,金黄饱满的豆沙饼、爽甜可口的水晶梨等星子特色农产品通过镜头走向全国,助力当地农产品线上销售占比从5%跃至35%,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构建“小屏幕连接大市场”的乡镇样板。
“过去我们代表提建议、反映问题,有时感觉像拳头打在棉花上,反馈链条长、落地见效慢。”连州市人大代表、星子镇商会副会长黄林江深有感触,“‘三级代表+’机制彻底改变了局面。一楼议事厅让我们与企业、农户面对面,问题当场提、方案当场议、责任当场定。二楼直播基地又给了我们直接服务产业、助农增收的新舞台,这种‘议事+带货’的闭环模式,让代表履职有了实实在在的抓手和看得见的成效。”
星子镇豆沙饼协会副会长、周氏饼家负责人周礼松深有同感。“这个机制最大的优势是整合了各方资源。以前我们遇到技术难题、销售瓶颈,靠自己单打独斗很难解决。现在有人大代表牵头,能快速链接到专家、资金、市场渠道,效率提升不是一点点。”
云端助农链接广阔市场
面对产业资源碎片化难题,星子镇打造的“三级代表+多元主体”机制,高效整合了多方资源。“我们通过‘代表+协会+企业’三驱联动,定期组织政策解读、技能培训和专题议事,快速响应发展难题。从完善基础设施到建设品牌体系,多方协同让问题迎刃而解,真正实现了资源聚合、发展提速。”该镇人大主席黄章华说。
技术突破上,针对玉竹深加工瓶颈,该镇人大代表联动黄埔区驻镇工作队引入省农科院、中大、华农等专家,构建“实验室+车间”协同研发机制。在建玉竹产业园预计提升产品附加值30%,年助农增收180万元。
品牌宣传方面,则定期举办产业议事会,汇聚电商达人传授流量运营技巧、非遗传承人展示传统工艺,代表协调帮扶资金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形成“问题发现—资源对接—落地执行”的完整闭环。
在星子镇人大代表何合斌的积极推动下,“田间实景直播+云端智能仓储”模式迅速落地,实现“老技艺”与“新传播”的有机融合,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豆沙饼协会会长黄玉建带领一支10人的“数字新农人”团队,将豆沙饼、水晶梨、鹰嘴桃等特色农产品搬上云端、直连消费者。“如今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间就是新店铺!”黄玉建在产地直播现烤月饼时说。目前,线上销售已占总销量的35%,成功带动200余户农民实现增收。
“以前卖豆子、卖水果,要么等商贩来收,价格压得低;要么自己拉去市场,费时费力还卖不上价。”笑笑特产店的唐海丽是议事厅的常客,也是新机制的受益者。“现在好了,原料标准、收购价在议事厅里大家一起商量定,公平透明。最关键是销路打开了,通过代表的直播间,我们的水晶梨、鹰嘴桃卖到了全国各地,价格还更好,去年光水晶梨就多赚了万把块!”
另一名特产店负责人周礼松也喜笑颜开:“线上销售占比猛增,我们的订单翻番,厂里新招了3个工人。代表不仅帮我们找销路,还协调解决了物流配送的问题,在加强食品安全以及豆沙饼包装等方面也提供了建设性意见,真是雪中送炭。”
星子镇党委书记陈义华说:“‘三级代表+’机制的核心,是构建‘收集—协商—落实—反馈’的全链条闭环。在这里,代表既能共商产业,也能倾听民声,工作推进更扎实。”
如今,星子镇人大持续延伸民意触角至产业链每一环节。代表作为产业“红娘”,穿梭于果园、作坊与直播间,承担政策宣传、技术辅导、市场对接、直播带货等多重角色,助推星子镇优质农特产品从连州走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