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来看看准大学生的“购物车”里装了啥?专家提醒:理财是门“必修课”,家长要引导好

准大学生暑期到上海观看漫展。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年轻消费者热衷数码产品。资料图片

对于即将步入大学的准大学生来说,这个暑假无疑是一个特殊的阶段。这个假期他们都有哪些消费?进入大学后该如何支配自己的生活费?在消费方面容易遇到哪些问题?又该如何建立合理的消费规划?8月19日,记者采访了多位准大学新生、高校辅导员以及大学教授,来听听他们的看法和建议。

同赴新学期 消费观各不同

柳晨被华北科技学院录取,这个暑假,她购置了手机、电脑、开学用品,以及美妆用品和服饰等。在挑选手机和电脑时,她更看重处理器性能和电池续航,两款设备的价格都在三四千元左右。假期里她还买了不少衣服,曾一时冲动购入一条裙子,回家试穿后发现效果并不理想。柳晨觉得,以后购物还是要多考虑再作决定。她听说大学期间考驾照可以折算学分,打算开学后再做具体计划。父母每月会给她2000元生活费,她预计自己会把大部分开支用在美食上。

来自张家口的张力中即将进入银川能源学院学习。他听说土木工程专业对计算能力有一定要求,便购置了一台8000元的电脑,一部6000元的新手机,以及画图专用尺。他表示,品牌并不是自己最看重的因素,性能出色和售后维修方便才是关键。暑假期间,他还顺利考取了驾照,所有科目都是一次通过。在等待科目三考试期间,他外出旅游了一趟,去上海看漫展和风景,到成都看演唱会,前往辽源感受风土人情,又到西安参观了兵马俑和大唐不夜城。“旅游途中既能开阔眼界,也能拓展课外知识,我觉得非常值得。”张力中说,暑假旅游总共花了将近2.5万元,其中大部分用在了交通上。进入大学后,他每月将有1200元生活费,他打算只花800元,剩下的全部存起来。

床上用品、行李箱、平板电脑、防晒霜、粉饼、眼影盘……被山东泰山科技学院录取的张茗舒已经准备好了所有开学用品。她的平板是华为的,价格约2500元,她觉得性能和品牌都很重要。暑假里她还去周边地区旅行了一圈,认为在旅游和考驾照这类事情上投入时间和金钱很有意义,既能提升自己,也能拓宽视野。开学后每月的生活费是1500元,具体如何分配,她打算根据实际需要再做规划。张茗舒坦言,自己喜欢化妆,可能会在美妆方面支出较多。

即将到福建农林大学报到的吕佳蓉对大学生活充满期待。她的暑假过得非常充实,不仅和朋友一起外出旅游,还学会了游泳。她主动规划购置了笔记本电脑和日常生活用品,在消费方面坚持以“用得上、不浪费”为原则,不盲目跟风买可能闲置的东西。对于旅游、考驾照和报兴趣班这“三件套”,吕佳蓉认为不必样样都选,应该结合自己的时间、预算和兴趣作出合适的选择。进入大学后,她的开支可能主要集中在日常饮食、社团聚餐和学习资料上。目前她和父母商定每月生活费为2500元。“父母希望我能养成存钱的意识,我也会合理分配,做到理性消费。”吕佳蓉说。

既是个人选择 更是时代印记

“电子产品、考驾照和旅游成为准大学生暑期消费榜单中排名‘前三’的选择,生动映射出新一代年轻人独特的消费心理与宏观社会趋势。”宁夏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冯蛟教授表示。

冯蛟教授认为,从消费心理来看,这类消费行为契合新一代年轻人的社交刚需,是一种主动选择。电子产品已成为当代青年融入大学生活、获取知识信息,乃至开展在线实践和创业的“数字器官”,购买电子产品体现出他们对连接性、效率及自我表达的强烈需求。驾照消费则反映出不少学生具有前瞻性的实用主义心理,这项为了提升独立性、增加未来就业竞争力和社交便利性的技能投资,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他们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提前“充值”能力的倾向。旅游消费的高占比,则体现出年轻一代重视体验、愿意自我犒赏的心理特点。高考后的长假被许多准大学生视为难得的“间隔期”,他们希望通过旅行奖励自己、告别过去、转换身份,为即将展开的新生活“充电蓄能”,这可看作是对自我价值与情绪满足的一种补偿性消费。

从年龄特征来看,准大学生正处于身份转换的敏感阶段,对未来既充满期待,也伴随一定程度的焦虑。他们渴望建立独立人格、获得同辈认同,因此消费选择成为其探索自我、定义新身份的重要途径。这些年轻人大多成长于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技术依赖几乎是他们的本能。与此同时,社交媒体和网络社区的巨大影响力加速了新潮消费信息的传播,同辈之间的示范效应也更加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该群体消费行为趋于“清单化”和一致化。这份“消费清单”,可视为准大学生在特定人生阶段,面对当前社会与技术环境,综合运用家庭资源进行身份构建、能力提升、情绪满足与价值实现的集中体现——既是个体选择,也深深烙上时代的印记。

当然,也需注意,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的普及容易引发青少年盲目跟风消费和追求名牌的现象。冯蛟教授特别提醒,新生的消费意愿和购买行为应当以家庭实际收入能力为前提,避免冲动消费、炫耀性购买和盲目攀比。

学会“管钱”比“花钱”更重要

大一新生在消费方面容易出现哪些问题?银川能源学院辅导员高娟告诉记者,从以往经验来看,大一新生普遍缺乏预算规划与管理能力。他们往往没有清晰的开支计划,不清楚自己每月可支配的资金额度,也很少记账,导致钱花在哪里并不清楚。此外,他们容易冲动消费,受广告、促销活动、网红产品或直播间氛围的影响,一看到喜欢或打折的商品就忍不住购买,而忽略了实际需求。攀比现象也比较常见——有些学生看到同学购买了新手机、名牌服饰、高端化妆品,或者经常聚餐游玩,出于面子或渴望融入群体的心理,不顾自身经济条件盲目跟风。

高娟特别指出,社交媒体和网络营销对新生的消费行为影响显著。她介绍,大一新生平均每日上网时间超过4小时,其中70%集中在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81%的学生有刷短视频的习惯。这种高频次的网络使用,使他们长期暴露于广告、“种草”内容和各类限时促销活动中,消费信息获取高度依赖社交平台。高娟提到,她曾带过的一名学生在大二时通过QQ添加陌生人进行刷单,结果被骗700元;还有一名女生热衷于直播间购物,每天收到的快递多达十几件。

高娟认为,保持平和心态、避免自卑或攀比非常重要。学校将积极开展消费教育活动,例如组织主题班会、讲座或工作坊,讲解理性消费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通过讲解真实案例帮助学生认识到过度消费的潜在危害。并开设理财课程或举办分享会,指导学生制定预算、管理收支,培养基本的理财能力。

与此同时,将加强大学新生的心理疏导和日常沟通。辅导员会定期与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消费心理及可能面临的经济压力。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将及时给予关心和支持,缓解其自卑情绪;针对有消费过度行为的,引导他们反思攀比心理的来源,鼓励树立自信、独立的人格。此外,将把消费观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认识到物质消费并非衡量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

家长应从“输血者”转变为“训练者”

面对“大学生没有收入却拥有消费自主权”这一矛盾,冯蛟建议,家长应从单纯的“输血者”逐渐转变为“训练者”,既要避免无限制满足,也不应完全撒手不管。具体而言,家长可与孩子共同商讨,确定生活费的合理额度及发放周期(例如按月发放),这是赋予孩子自主权的基础,同时要确保不透支的原则。家长应明确沟通自身的底线和期望,坦诚说明家庭经济状况,并明确指出哪些消费行为(如过度奢侈、不良信贷)不予支持,引导孩子自主思考和制订消费计划。

在预算范围内,应允许孩子自主决策。即使出现小额超支或个别非理性消费,也可将其视为重要的学习过程,通过与孩子一起复盘和讨论,帮助他们从中汲取经验,这种方式比直接批评或断供更为有效。

冯蛟还指出,大学阶段存在许多值得投入的“隐性消费”,这些属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增值投资。家长可优先支持孩子购买经典专业书籍或优质数据库访问权,选择付费的专业培训或认证考试,以及购买有助于提升学习和研究效率的正版软件或知识管理工具,这类投入能够切实增强孩子面向未来的综合能力。

此外,也可支持孩子进行跨领域学习,例如选修或旁听非本专业的优质课程、参加在线平台的精品课,以培养跨界思维;资助他们参加有深度的学术会议、行业峰会或竞赛,以接触前沿思想、拓宽视野;有选择地支持他们加入高品质社群或俱乐部,如专业社团和读书会等。

“总体而言,大学阶段的消费观本质上是对人生资源和精力如何进行分配的初步演练。”冯蛟强调,家长和学校应共同引导学生理解:对“金钱”的合理规划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学会将宝贵的青春“资金”——包括时间、精力和有限的金钱,将之战略性地投入到能够构建持久核心竞争力、塑造健全人格的“隐性投资”中。最终,帮助孩子从被动的消费者,逐步成长为自身成长和未来发展的优秀“投资者”与“经营者”。

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李姝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