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全媒体见习记者 沈可心 通讯员 丁晓乐 张煜雯
炎炎夏日,冷气充足的电影院成为亲子家庭的热门去处。记者走访发现,这个假期的影院里,观影模式正悄然改变:家长们带孩子走进放映厅,不再只为一时娱乐,而是将银幕变成“第二课堂”,让电影院成为“移动课堂”。一批兼具娱乐性与教育意义的影片由此成为亲子观影首选,孩子们在光影故事里悄然汲取知识、收获成长——一股“学习型观影”新风尚正在兴起。
好片扎堆
银幕变身“第二讲台”
据统计,截至8月9日,今年暑期档影片总票房已突破80亿元,市场热度持续走高。其中,不少强教育属性的影片在银幕上讲述历史、文学与科学的故事:历史片《南京照相馆》通过照相馆里守护底片的平民英雄,道出了史料实证的珍贵价值;动画喜剧《浪浪山小妖怪》以草根小妖的逆袭之路拆解《西游记》里的团队精神;动作片《捕风追影》展现着传统刑侦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精彩碰撞;新上映的战争巨制《东极岛》,则凭着渔民营救英军战俘的真实事件,成了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教材。
在长沙华创广场万达影院,亲子观影场景随处可见。四年级学生家长王女士上周刚带孩子看完《南京照相馆》,眼下正等着《东极岛》开场。她感慨道:“本担心影片画面不适合孩子,没想到他看得特别投入。这些历史值得被永远记住,借这个机会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再好不过。”
选择《浪浪山小妖怪》的付女士一家则有别样收获:“现在国漫电影制作越来越精良,孩子们接受起来很轻松,看得也开心。”付女士告诉记者,这次观影是家里大儿子受同学推荐主动提出的,“电影里的小妖怪角色格外可爱,孩子之前刷短视频时就总模仿他们的对话。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独特的学习方式,帮助孩子学习如何表达情感,如何理解角色。”

影院工作人员介绍,今年暑期亲子观影比例较去年显著增长,尤其《南京照相馆》这类富有教育意义影片的上座率显著提高。可见,银幕正逐渐变成孩子们认识世界的“窗口”,成为育人的第二课堂。
家长实践
从“看热闹”到“学门道”
“选片就跟备课一样,得花心思。”长沙雨花区家长周雯总结出“观影前预习—观影中思考—观影后实践”的模式:看《浪浪山小妖怪》前先陪孩子精读《西游记》原著;《南京照相馆》观影前带初中女儿阅读有关资料,观影结束后帮她补充历史;看完《长安的荔枝》后买回原著作为暑期课外读物。“有时是孩子主动要求了解更多,家长只需多引导,思考能力的培养就藏在这些日常里。”

这种“娱乐+学习”的观影方式,正悄悄重塑家庭教育的形态。家长们发现,比起课本上的枯燥文字,电影里的鲜活情节更能点燃孩子的求知欲。
身为教育工作者的陈磊对此深有感触。这个假期,他每周都会带儿子看一部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看完后就围绕影片内容展开讨论。“孩子喜欢看动画电影,前年看完《长安三万里》,我带着他学习了不少唐诗,他一点也不反感,每首诗都念得有模有样。后来还送他去学播音主持,把兴趣变成一技之长。”
随着“学习型观影”渐成风尚,电影院的功能也在拓展——不再只是娱乐空间,更成了连接课堂与生活的桥梁。今年暑期,长沙推出不少“观影+研学”活动:长沙市儿童福利院组织院内儿童及职工子弟集体观影,潇湘国际影城则开办“儿童电影人”暑期体验营……这些活动让银幕故事在现实中延续。
过去,暑期孩子们的学习主战场是作业和题海;如今,家长更倾向探索灵活多元的路径。当银幕故事照进现实,观影体验转化为学习动力,教育边界正一点点拓宽。正如陈磊所说:“好的学习,不只发生在教室里。”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