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客户端讯(河北日报记者邢云)8月8日,在衡水湖青头潜鸭人工繁育与野化放归研究基地的监控画面中,数只雏鸟正紧随妈妈穿梭于水草间,或低头啄食,或亲水嬉戏。当日,是第二代雏鸟满两个月的日子——这意味着全球首个稳定的青头潜鸭自然繁育种群已在衡水湖成功建立。
青头潜鸭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全球极危物种,衡水湖是全球屈指可数的青头潜鸭核心繁殖地与越冬地之一。2017年,308只青头潜鸭于此现身,创下当时全球最大种群记录;2024年全国越冬同步调查中,120只青头潜鸭选择在此越冬。这些数据使衡水湖成为撬动该物种濒危命运改善的重要支点。
“在中国以外,基本见不到青头潜鸭,所以,全世界就把青头潜鸭保护的希望寄予中国。”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伙伴关系协定青头潜鸭专家组主席、中国青头潜鸭保护与监测工作组组长丁长青说。
2022年,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动物园与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度合作,共同开展青头潜鸭就地保护研究。去年4月28日,从北京动物园转运的9只成鸟(5雌4雄)落户于此,建立起目前全球唯一一座青头潜鸭人工繁育与野化放归研究基地。
“基地从设计之初就严格复刻野生栖息地特征。”衡水滨湖新区资源保护局副局长、鸟类与湿地保护专家张余广介绍,深浅水域间菹草、苦草自然生长,岸边芦苇构筑起天然繁殖屏障,水下丰富的底栖生物则维系着完整的食物链条,并设立野化训练网笼,为人工繁育个体提供科学野化训练环境。
去年,9只成鸟自然繁育出第一代13只雏鸟。今年6月8日,第二代雏鸟自然繁育成功,目前正在健康成长。丁长青表示,经过两个完整繁殖期,衡水湖已实证拥有稳定的自然繁育种群。繁育过程中,研究人员积累了繁殖习性、行为规律、栖息环境等阶段性监测数据和宝贵经验,可为全球青头潜鸭保护提供首个系统性“中国方案”,为降低该物种濒危等级奠定科学基础。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衡水湖业已成为青头潜鸭的温馨家园。丁长青表示,未来将深化探索栖息地优化管理与“人鸟共生”模式,为全球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