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平新而论⑨|萌态之下,是中医文化青春化传播的一场“破圈”实验

当身着五行色彩、诠释传统美德的“中医五宝”在南国书香节被孩子欢呼包围,当贴满“礼礼”“智智”贴纸的水杯成为年轻人的新潮配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组卡通形象的成功,更是一场传统中医文化与当代传播语境的精彩对话。湛江中医学校团队以“萌”为桥,让抽象的中医理念变得可亲、可感、可传播,完成了一次文化传承的创造性探索。

长期以来,中医文化传播面临一大窘境:内容虽博大精深,表达却往往过于艰深晦涩。术语壁垒高筑、经典遥不可及,导致年轻群体望而却步。“中医五宝”的出现,正是试图打破这一僵局。它不同于照本宣科的说教,而是将“肝属木、心属火”转化为可视化的色彩与角色,把“仁义礼智信”融入具身化的叙事与互动——文化不再被封装在教科书中,而是成为一种可触摸、可互动、可共鸣的情感体验。

更难能可贵的是,“五宝”并未停留在“萌化”表层。其背后是一套严谨的文化转译逻辑:每个形象对应五行、关联脏腑、诠释美德,形成“国医+国学”的双核叙事结构。它既是一次教学创新的成功实践,也为传统文化IP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真正有效的传播,不是俯身“迎合”,而是创造性地“重构”,让文化自己走向人。

而从更广的视野看,“五宝”的出圈也映射出当代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转向:年轻一代并非拒绝传统,而是拒绝陈旧乏味的表达。他们渴望在认同中理解、在互动中学习。无论是“五宝”香囊中所藏的草本清香,还是Q版贴纸所附的养生知识,都让中医成为一种“随身的文化”,而非束之高阁的遗产。

可以说,“中医五宝”是一次从教学工具到文化符号的跃迁。它启示我们: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固守原貌,而在于持续的解释、转化与再生。唯有让经典穿上时代的衣裳、走进日常的场景,文化之河才会持续奔流——而这或许正是“五宝”虽小、却意义非凡的关键所在。

文|记者 余胜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