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宝鸡融媒】
陇县东南镇予村是当地有名的“千亩烤烟村”。说起村党支部书记张小义,不少村民点头称赞:“张书记是把村上事当自家事干的人。”
张小义当了十多年村干部,既是村里带头人,也是种烤烟的行家里手。身为省级高级职业烟农,他带着全村种烤烟。2024年,予村种植面积达3170亩,99户烟农户均增收13.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2万元。
可真正让乡亲们信服的,不只是这本“增收账”,还有他一以贯之的敬业精神。他把村里的产业,当成自家的庄稼管;把群众的难事,当作家里的烦心事来办。村民说,他是“敬有礼”的好干部,也是村风转变的带头人。
“敬有礼”,讲的是热爱岗位、担当有为,是忠于事业、敬业奉献。张小义就是这样做的。他身上那股劲,也潜移默化地感染了村民,带动了风气转变,带活了发展。
近年来,陇县创新开展以“敬有礼、孝有礼、学有礼、信有礼、和有礼”为内容的“五礼”家风建设,通过“传礼、行礼、学礼”三维联动,推动传统美德与时代新风深度融合,夯实基层社会治理的根基。
“陇县抓家风建设就是抓精神文明建设,这是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抓手。我们只有抓住这个‘牛鼻子’,才有可能突破瓶颈,实现快速发展。”陇县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吴小龙说。
家风建设,难就难在如何做深做实。陇县的思路是让群众愿意参与、看得见效果、参与之后还能持续。
故事,得从身边人说起。
温水镇中学教师李铁柱,是“孝有礼”的代表人物。哥哥瘫痪多年,他白天教书、晚上照料。哥哥去世后,他一肩挑起照顾父母、抚养侄女的担子,一直坚持十多年。
三里营社区的王芳,照料丈夫前妻所生的两个孩子和前妻的父亲二十多年。老人说:“听不见她说话,我就觉得日子不踏实。”乡亲们评价:“她不讲大道理,但日子过得有道理。”
这些身边的故事,打动人心,也引起了共鸣。
在推动“五礼”家风建设中,陇县推行“五个一”实践行动:给父母拍张照、帮邻居做件事、为家庭添点光……群众可通过手机打卡记录获得积分,年底兑换米面油,参与“有礼家庭”评选。
参与活动所得的积分,不仅可兑换生活物资,还能用于创业贷款申请、入学推荐等事项,“讲文明”成了群众愿意做、主动做、乐于做的事。
群众在参与,干部也不能置身事外。陇县将“五礼”标准写入村规民约,把干部家风纳入年终考评,把以身作则变成刚性约束。
在学校课堂、社区建设、商户信用体系中,“五礼”理念也被嵌入其中。这一理念从家庭出发,向社会延伸,最终融入治理体系。
陇县还聚焦高额彩礼、铺张浪费、厚葬薄养陋习,开展“树新风·破陋习”行动,组建“移风易俗宣讲”小分队120支,开展文艺演出、宣讲数百场;征集好家风家训,建设红白事服务大厅,完善“一约四会”,推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7月2日,记者走进陇县,感受到浓浓的文明气息,村巷墙上贴着“家训榜”,邻里之间比积分、晒荣誉。谁家讲家风、谁家得积分,村里人一清二楚,讲文明、赛家风,在这里已成风尚。
风气变了,治理也顺了。
数据显示,在陇县开展“五礼”家风建设的10个示范村,矛盾纠纷同比下降40%;八渡镇、范家营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群众参与感、归属感显著增强。
家风,看似影响的是一户人,带动的却是一村人,影响了一方风气。把好家风树起来、传下去,社会治理的根基就更牢了,文明的力量也就更强大。(来源:陕西日报)
本文来自【宝鸡融媒】,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