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根导线的截面积只有0.13平方毫米,里面有7根头发丝一样细的导线,它们组成的线束比传统线束轻了20%,稳定性也更好。”
5月6日,在廊坊莱尼线束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莱尼线束”)的生产车间,研发经理李彦培拿着两款导线对比介绍道。从传统的低压线束,到轻型的高压线束,企业转型的背后,是迎来了京津冀共造“一辆车”的时代机遇。

传统低压线束(左)和轻型的高压线束。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康紫祎 摄
2013年,莱尼线束在廊坊组建,主要生产应用于传统燃油车的低压线束,90%的订单来自北京奔驰。原本也可以“背靠大树好乘凉”,但2022年的一通咨询电话,像投入湖中的一枚石子,打破了这份宁静。
“当时,一家新能源车企想让我们生产配套新能源汽车的高压线束,当时我们还不具备条件。”李彦培回忆道。因为不具备生产能力,莱尼线束与这次订单失之交臂,而这也让企业意识到,转型箭在弦上。

廊坊莱尼线束生产车间。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康紫祎 摄
2022年开始,企业组建研发团队,专门攻克新能源汽车的线束品类。经过四年的发展,目前研发团队已超百人,研发费用从最初的每年投入千万元增至2024年的1.2亿元。莱尼线束产品也从单一的汽车低压线束发展为低压线束、高压线束和零部件,成为北京奔驰、小米汽车等知名品牌供应商。
莱尼线束负责人万太东告诉记者,如今,企业的订单量从最初的每年15万单增长到现在的120万单,新能源汽车配套订单占比从个位数提升至44%,2024年实现产值35亿元。即将于今年7月投产、建筑面积超1.6万平方米的五车间,也将全部用于生产新能源汽车的配套产品。

廊坊莱尼线束研发人员研究新型产品。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康紫祎 摄
莱尼线束的转型折射出京津冀汽车产业的深层变革。数据显示,目前,京津冀三地汽车产业实现产值已经超过8400亿元,成为京津冀制造业的“首位产业”。与此同时,河北220余家零部件企业进入北汽、小米、理想等整车企业供应链,京津冀一小时汽车零部件配套圈日趋完善。
在廊坊智能网联汽车生态港,华田信科(廊坊)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正在生产车载液晶显示屏。企业副总经理秦振忠告诉记者,他们是首批入驻生态港的企业之一,这里的定制厂房可实现2000万套的年产能。政府积极组织招商对接会,为企业带来了大量的上游订单。

华田信科(廊坊)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产线。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王守一 摄
除对接企业需求,当地还围绕产业链做大做强,不断扩拼图、补短板,推动产业图谱加快落地。廊坊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装备工业科科长方伟明透露,2024年以来,当地先后推动无锡振华等6家企业在廊坊投资落地。
政策推动下,产业链协同效应显现。“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榜,2024年,京津冀地区实现新能源汽车产量67.6万辆,同比增长154%。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携手京津,推进关键技术攻关,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开放车路云一体化场景,带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加速发展。”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装备工业处四级调研员李迎凯说。(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许艳艳 康紫祎 张荣鹏 王守一 筵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