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桩近10亿元的诉讼,让良品铺子(603719.SH)刚刚宣布的控制权转让计划充满了不确定性。这家曾经顶着“高端零食第一股”光环上市的公司,近年来正深陷业绩下滑和转型困境,此次引入国资被视为关键的脱困之举。然而,诉讼的出现,让这一计划的前景蒙上阴影。
7月21日盘后,良品铺子发布公告称,公司于近日获悉,控股股东宁波汉意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宁波汉意”)因股份转让纠纷,被广州轻工工贸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广州轻工”)告上法庭,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已受理此案。截至当日收盘,良品铺子股价报13.46元/股,总市值约54亿元,较其历史高点已蒸发超过八成。
核心诉求:索要股权与500万元违约金
根据公告,此次诉讼的核心是广州轻工要求宁波汉意继续履行双方在今年5月签署的《协议书》与《附生效条件的股份转让协议》。

广州轻工的诉讼请求主要有两点:判令宁波汉意将其持有的良品铺子79763962股股份,按每股12.42元的价格转让给广州轻工;要求宁波汉意支付协议约定的违约金500万元,并承担本案的诉讼及保全费用。
上述请求涉及的股份转让款与违约金合计金额暂计约9.96亿元。
良品铺子在公告中表示,该诉讼是控股股东层面的股权纠纷,公司作为第三人,自身的生产经营和当期损益未受重大影响。然而,公告同时明确指出,案件的最终结果尚无法判断,这“可能导致宁波汉意与武汉长江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长江国贸’)的控制权转让事项存在不确定性风险”。
“一女二嫁”?挣扎中的卖身风波
这起诉讼的背后,是良品铺子在激烈市场竞争下寻求“卖身”自救的挣扎,以及控制权在两个潜在买家之间的转移风波。
作为曾经备受资本青睐的消费品牌,良品铺子2020年上市后市值一度突破340亿元。但近年来,面对量贩零食渠道的“平价革命”冲击,其高端定位备受挑战。为挽回颓势,公司自2023年末启动了成立17年以来最大规模的降价,但此举并未能有效提振营收,反而导致公司陷入亏损。根据此前业绩预告,公司2025年上半年预计亏损最高或达1.05亿元。经营困境与创始人寻求退出的意愿,共同促成了此次控制权转让。
回顾事件经过,宁波汉意最早的接触方是广州轻工。双方在2025年5月就股份转让进行磋商并签署了初步的《协议书》。
然而,事情在7月发生转折。7月10日,良品铺子股价在并无明确利好消息的情况下蹊跷涨停,当日盘后公司宣布因筹划控制权变更事项于次日停牌。7月18日复牌后,公司正式宣布,控股股东宁波汉意及一致行动人等,计划向武汉国资背景的长江国贸合计转让公司29.99%的股份。交易完成后,长江国贸将成为公司新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武汉市国资委。
正当市场认为良品铺子“易主”武汉国资已成定局时,被“爽约”的广州轻工选择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在此次诉讼之前,广州轻工已申请财产保全,冻结了宁波汉意持有的上述近8000万股股份。
市场“炸锅”:一笔交易引发的连环问
突如其来的诉讼在投资者中引发热议。
有投资者表示,最初以为广州轻工的目标是索要500万元违约金,但最新的诉讼请求显示,其目标是“既要股份,也要赔偿”。这一诉求的强硬程度超出部分投资者预期。
同时,有人也对事件走向表达了困惑。有评论指出,如果宁波汉意最终将股份转让给广州轻工,那么已经签约的长江国贸是否也会提起诉讼?这让宁波汉意陷入了两难境地。还有投资者从法律程序角度提出疑问,对案件管辖权等细节表示关注。
此外,部分投资者对控股股东在5月份与广州轻工签署合作协议而未及时公告提出疑问,认为可能涉及信息披露的合规性问题。
目前,宁波汉意方面表示正在积极应诉。但对于良品铺子而言,无论控股股东与哪一方最终达成交易,这起诉讼都为其未来的发展路径增添了复杂的变数。

记者:杜林 编辑:柏凌君 校对:刘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