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生”动成都,跟着文学去打卡丨在成都,咋个一键清空大脑缓存?

开栏语:

在成都,无需远行,放眼瞭望就可以进行一场原地的旅行。

从李冰父子开凿的都江堰水脉,到杜甫笔下的“窗含西岭千秋雪”;从陆游“二十里中香不断”的梅花驿道,到宋祁笔下“万花如绣翠拂首”的园林盛景——被山水偏爱的成都,用三千年时光将自然写进城市经脉,让生态美学在街巷阡陌间自在呼吸。

城中星罗棋布的园林坊间、近在咫尺的风景,优美婉约的文学作品写出的生活姿态,已经成为了成都人熟悉的场景,创造着独属于成都的城市美学。

基于此,特推出“生”动成都,跟着文学去“打卡”专题栏目。循着千千万万成都人将生活过成生态诗篇的温度,把散落在大街小巷的绿意收集成册,让蜀地山川的呼吸声,随着张张镜头扑捉的照片、次次深情朗诵“有声名片”,漫过巴山,润泽远方。

当晨曦漫过龙泉山脊,在“日气熏花色,韶光遍锦川”的光影里,我们在①《在金色的时光里相遇》。

沿着成都人将生活过成生态诗篇的温度捕捉②《成都暖阳下的慢调时光》

老茶馆竹椅上的茶香还未散尽,转身便踏入《公园的慢走闲读》,看银杏叶如何把光阴裁成书签。

公园的慢走闲读

朱晓剑

成都的公园是一道道风景,漫步在不同的公园,不仅可感受它们的气韵,也能从中领略在地文化的呈现。在我家的边上就有一座独特、具有艺术气质的公园——天府艺术公园。

说起公园,自然要说一说公园里的植物,它们渐渐成为公园里最独特的风景。天府艺术公园里的植物比我想象的还要多。每个季节都有独特之处。这体现了公园设计之时的匠心独运。在一些老旧的公园里,植物的品种与数量有限,但这里的树木的树龄一般都很长,在公园里散步,绿荫遮天,让人感到无比的惬意,尤其是在夏日里,更是难得的享受。现在的天府艺术公园建的时间短,自然这里的树木树龄是无法和它们相提并论的,但若是假以时日,也会有那般的风景吧。

早上与晚上,我都会在公园里散步,漫无目的。在图书馆和美术馆的旁边,有十多株树,银色叶子,开着黄色的花儿,一团团,毛茸茸的,时不时有人在树下拍照,我也拍了照片,查找下信息,才知这花儿是珍珠相思,据说是澳大利亚的国花,只是名字叫银叶金合欢,想不到在这儿竟然相遇。

正月里,就有花木盛开了花儿,花香诱人。有人路过22栋旁边的几棵矮树,大概有半人高,开着白色的花儿,真是甜蜜的花香,待得久一些,甚至有些腻的感觉。他们弯下腰,探出身子,打望一下它们,“这花儿,真香,还真没见过。”然后,他们用手机识别花名,“原来是结香。”我在旁边看着他们好奇的神情,就有些开心。这花儿,我已经相识了三年。每天都会与它相见,这种幸福感,自然是难以描述的。

花样繁多的树木,为这公园增色不少,比如初春的红梅、秋日的红叶等等,都会引来不少人打卡拍照。有天晚上,我看见一棵树已光秃秃的,没有一片树叶。刚好树下有灯光,直照着树干,我顺手用手机拍下一张照片,很有艺术感。

一度,公园的工作人员还将这里的植物做了铭牌标识,这样就方便人们认识它们了:木茼蒿、肾蕨、木贼、鸟巢蕨、长寿花、紫叶李、马利筋、蓝花丹、银叶菊、三色千年木、鼠尾草、狐尾天门冬、红花玉芙蓉、千叶兰……看着那些每天相见的植物,这才知道它们的名字,这犹如一座小型的植物园,自然是有一种欣喜在。那段时间,有不同的老师带着孩子来公园里研学,认识这些长在身边的植物。

住在华侨城的余震亚老师是摄影师。冬天的一天晚上,已经是十点过了,我看见他还在公园里拍照,就忍不住上前打招呼。了解之后,就加了微信。这以后就时常看见他镜头里的公园景象,不管是雕塑,还是树木,以及公园的寻常景致,就像一幅幅小品,吸引着我。确实,那些风景,我也是看过许多次的,却没有他那样的视角。因此,在我漫游公园时,对这些物事就多了些想法,尽量换一种方式去看待公园里的种种,包括植物、景观,也就有了些许新意。

不过,这里除了植物丰富之外,还有容易被忽略的植物出现。去年的夏天,一个雨过天晴的午后,在美术馆A馆的背后,草地上有几个老年人在捡拾什么。这让我觉得好奇,就走进看看,原来是地衣,它们小小的,黑黑的,贴着地面与草根在一起。在我的印象中这还是第一次在成都看见的。地衣炒蛋,在我的故乡是最常见的吃法。我对它们并不陌生,在北方生活时常常在夏天的雨后看见地衣,想不到在公园里也能遇见。我看到一份资料说,地衣对大气污染十分敏感,可作为大气污染的指示植物。这也是成都空气质量变化的标识吧。

公园在今天,不再是一个公共的植物空间,而是各种植物共同生长的天堂。在有限的空间中,实现植物多样性,这也是现代生活的具体实践:移步换树,各有风格。

作为人工湖的迎桂湖,面积有108亩之多,在成都的众多公园里不算最大的一个,却是天府艺术公园里的灵魂所在。天气晴好的话,早晚都适宜在这湖畔拍照。当然,也适合拍远处的雪山。我在湖畔散步时,看到摄影师们在湖边等着拍照的景象,却没有去拍照的意思。在湖畔走走,看看这样的风景,也很好啊。

这让我想起现代禅诗创始人南北曾旅居安徽的太平湖畔,写下一篇篇关于太平湖的文字,我看到诗人对太平湖的深情,都凝结在文字之中了。比如他写《隔溪花》:

在溪的这边我看到那边那边的花儿开了

在溪的这边我看到那边那边的花儿谢了

这短短的诗句,却呈现出湖畔的自然风景。我并没有像南北这样去记录迎桂湖的点滴。这是因为在我们的生命里,人与自然的相处,正是那样一种恰到好处。记录不记录,并不显得那么重要。

在这迎桂湖里,一株株水草,人工种下,并不是很快开始了生长。这还是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水草与湖水的相互适应,才有了生长的新空间。迎桂湖的水生态,是需要常常养护的。故而,我时常看着工人驾着小舟在湖里持续劳作,下网、收网,将浮出水面的水草捞起。有时,我也会随手拍下他们工作的场景照片。这虽然不是一种诗意的工作,却带给人以视角的美。

这片水域虽然是新建的湖,却生长着小鱼小虾,以及各种鱼类,我也拍到过白鹭早上在浅水区闲步的视频。一到夏天,有不少小孩子带着小渔网和塑料小桶,在湖边捕捞,这几乎成了一道风景。有一天早上,我在湖畔散步时,感觉到脚下被硌了一下,以为是石子踢到路边了,打开手机的照明看看时,却意外地看见一只龙虾。我才想起晚上时,湖边又多了些孩子拿着手电在湖畔游走,时不时快速伸手到湖中,原来是捉龙虾呢。

这迎桂湖的水是流动的,其上游应该是来自府河的,溪流是从金牛宾馆的后面溪流中延伸过来,在蜀园靠近华严路的地方,有一个水闸调节着水量的大小。这条溪流不甚宽广,却清澈见底,有时也会看见鱼儿在水草间游走,可见水质是符合标准的,而不是脏乱差,甚至水面上漂浮着杂物,乃至于发臭的溪流。而这溪流的清澈,同样保护着迎桂湖的水质。在成都美术馆A馆的左前方有个出水口,让湖水流动了起来。

夏季时,当湖水漫上湖边的台阶时,不用说,上游一定是下了场暴雨,如果干涸的季节,湖水就会浅一些,湖边就会生长出些许水草来,在风中摇曳,让迎桂湖少了些人工味儿,多了些野趣。想不到,这迎桂湖也成了我观测水位的地方。当然,我也只是粗略地判断罢了。

公园若是要长期维持漂亮的程度,却离不开维护。当公园里举办市集时,自然少不了各类小吃,烤串、凉面、烤土豆……真是五花八门。但我看到市集的周围是整洁的,即便是偶尔有点垃圾丢在地上,也很快被处理掉。这就让公园保持了应有的整洁。

住在城里的人都有经验,夜晚时最怕临街的餐馆,营业到很晚,吵吵闹闹的场景,让人无法入眠。在公园里,也有烧烤店、酒馆、夜饮店,但并没有那么多的吵闹,甚至于夜晚走在店外,也很少看见喧哗的场景。这是因为在公园里,靠近居住区或者酒店的旁边,都设置有不同类型的提示语,诸如“请勿大声喧哗”之类的,这种温馨提示,也看出公园在管理方面的用心。

这也让我想起在人民公园里的广场舞来。在假山小广场,设置了智慧舞场设备。有次我去采访时,正好市民们跟着一台红色机器里播放的音乐和视频舞动起来。这个智慧声场终端设备,从外观看像是一块LED灯箱,上端是一块横向的音箱,下端是一块电子显示屏。在离该设备两侧间隔不到十米的地方,放置着智慧舞场设备,它们相互“配合”,将广场舞音量“锁定”在指定区域,而距离远的地方只看见有人跳舞,却感受不到音乐的噪声。工作人员给我介绍说,这个设备在成都的公园中,还没有普及开来。但我知道的是在天府艺术公园,这设备还真是用不上,因为这里既没有广场舞,也没有那么多的噪音存在。

在公园里慢走闲读,也是在对公园的细致观察。比如这里的商业街当下可能还不够成熟,有着这样那样的店,看上去也还不错,我偶尔也去闲逛,看看它们的生存状态。我感觉到这里已渐渐有了气象。

无疑,在生态方面,天府艺术公园可能不是最具特色的。但因为身在其中,时常去体验、发现,也就对公园的点滴变化有切身的感受,这种感受正是公园生态持续向好的变化。

也许,公园的生态可看作一座城市的生态样板,甚至风向标。通过不同的生态价值呈现,让众多的公园“各美其美”,这就有了公园新试验。比如在促进生态价值转化方面,成都也有尝试。前不久入选全省城乡融合发展典型案例的温江区鲁家滩湿地公园,经过系统生态修复,这个公园以湖泊水景为主,构建起“体育+”为核心的特色产业集群,形成“顶流IP+全民健身、时尚运动+潮流消费、运动消费+农商旅融合消费”三大特色消费业态,年均接待游客160万人次,实现全域综合收入6500万元。同时,落地产业项目12个,带动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约25万元,拉动就业创业300人以上。这也是公园的一种新发展态势。

公园给人的舒适感越强,越容易吸引不同的人群到公园里闲逛、探寻。在天府艺术公园的体验,“文艺+”的模式,让人感受到的不只是一座简简单单的公园,而是一座植物之园、人文之园。这并非我因为经常闲逛公园才得出的结论,而是公园的丰富性,让更多的人对这座公园有了迷恋与喜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