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叮当”50年,老镴匠的“热辣滚烫”

“贤康,你腿伤还没养好,天气又闷热,就别在屋外敲敲打打了……”

23日一大早,家住奉化溪口的打镴匠汪贤康刚在自家院子里开工,耳边就传来妻子汪亚忠的唠叨声。

见妻子催促自己回屋休息,正在锤打镴条的汪贤康抬起头,笑着摆了摆手说,“没事,趁着早上天气凉快,我多干点活,就当锻炼身体,马上就好。”

汪贤康今年62岁,是奉化“打镴技艺”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由于近期上门求购镴器的客人增多,他每天要在屋外忙活好几个小时。

“国庆假期也是结婚高峰期,为了给女儿备好‘老底子嫁妆’,这几天有不少乡亲来定制镴器婚庆套装。你看,有几件我已经做出来了。”做完“热身运动”后,汪贤康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向记者介绍身旁银光闪闪的镴器。

镴艺生辉,延续文化根脉

自从12岁开始跟着爷爷学手艺,汪贤康与镴器已经打了50年交道。

30多年前,他从奉化萧王庙搬至溪口后,在自家小院里建起一个工作室,为周边居民打制镴器。

“在浙东地区,镴又被人们称为锡镴、白镴,它是锡与铅的合金。”汪贤康拿起一个镴制茶叶罐说,在宋朝,奉化便有了打镴这门手艺。“镴器曾是‘十里红妆’中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承载着婚嫁的喜庆、祭祀的庄严以及许多家庭的烟火日常。”

汪贤康打制镴器所需的镴主要从浙江永康引进。以去年为例,他在当地采购了近500公斤原料。

“像镴器婚庆套装里就有一副龙凤花烛台、两只饭盂、一个茶叶罐、一个香炉以及两个老酒壶。”汪贤康说,镴器精美又能防潮,“老宁波”经常用它来储存茶叶、零食等。

镴器的“诞生”始于一摊镴液。平日里,打镴匠会用火将镴烧化。“大约到了400℃,镴开始熔化。到600℃后,我们就可以将容器里的镴液倒入模具,进入下一个工序。”汪贤康说,以前的打镴匠用柴炉、煤球炉化镴,现在许多人改用煤气炉。

装镴液的模具也颇有讲究。记者在汪贤康家的院子里看到,大大小小的模具有数十件,其中一部分带有精美花纹。

“这是贤康的‘镇店之宝’,打制镴条、镴器都离不开它。”见汪贤康忙得“热辣滚烫”,汪亚忠赶紧从屋里倒了一杯水递给他,并给记者当起讲解员。

据介绍,镴器制作工序包括熔镴、浇板、裁剪、锤打、焊接、雕刻、抛光等。其中,浇板是重要一环。

“这些模具有镴模、绳模,还有用太湖石加工而成的石模,各有各的用处。”汪亚忠说,将镴液倒入特制的绳模,冷却后能得到一张银亮的镴板。

镴液变成镴板后,汪贤康就会化身为“乐师”,用锤子、剪刀、锉刀等工具在院子里奏响“打镴协奏曲”。

“打制镴器的工具有30多种,光锉刀就有6种。”他拿起一把锉刀说,最耗时也最考验打镴匠手上功夫的是抛光,“其间,要用工具反复打磨,直至镴器表面光亮如镜。”

传承赓续,银辉映古今

汪贤康的双手长有不少老茧,这是岁月与技艺留下的无声勋章。

2022年,他在奉化建立打镴技艺传承基地。在那里,人们能看到许多精美镴器。其中,一把“梅兰竹菊”锡镴酒壶是他的得意之作:壶身精雕细琢,上面的寒梅虬劲、幽兰舒展、修竹挺拔、秋菊怒放。

“镴器既实用美观,也承载着文化内涵。”汪贤康介绍,这个酒壶的大小有讲究,装的老酒正好倒满12个祭祀用的小酒杯。

近三年,汪贤康每年都会打制约300件镴器,订购的既有本地老客户,也有从外地慕名而来的“新粉丝”。

“周边区域,谁家要办喜事都会找汪师傅打制几件镴器。它们做工精细,有老底子韵味。尤其是龙凤花烛台,是大家的‘必点之物’。”邻居蒋德华是汪贤康的老主顾,家中至今仍珍藏着16年前汪贤康为他打制的镴器。

得到乡邻认可,汪贤康干活更有劲。近年来,他大力培养年轻打镴匠,将新元素融入镴器制作,让打镴技艺展现新风采。

“小时候,觉得打镴只是简单的敲敲打打,时间久了才明白,每一锤都藏着功夫和门道。”汪贤康说,打镴匠锤起锤落间,不仅守护乡愁,延续文化根脉,也让老手艺“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最新文章